365体育官网

从人民防空到国防动员 衡阳的改革之路这样走

发布时间:2024-09-09 点击量:来源:红网时刻


衡阳自古就是战略要冲,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、革命先驱夏明翰等都孕育于这方热土,衡阳保卫战被誉为“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”,衡阳成为全国唯一的“抗战纪念城”。

历史的记忆把保家卫国刻进一代代衡阳人的基因,自上世纪60年代末,衡阳人民便积极投入在人防工程的修建、开发和利用的热潮之中,厚植了衡阳人防文化的底色,为推进新时代衡阳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后,老责要扛、新责要担,既要接续落实好人民防空“原责任”,又要谋划履行国防动员事业“新职能”。衡阳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如何积极转职能、建机制、开新局,推动国防动员创新发展?近日,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衡阳。

转角色,从“守门员”到“大管家”

过去,人民防空办公室专司人防建设管理工作,像一个“守门员”,守好人防工作的本分,种好人防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。改革调整后,虽然人防的工作还在,但角色变了,主责主业变了,主要承担国防动员规划、协调、督导工作,还有新增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,七七八八更像是一个“大管家”。

新机构怎么运转?

首先是立规矩,制定工作规则,健全联合办文、信息互通、要事会商、协调指导等工作机制。细化职责,推动领导班子配备、人员转隶、资产移交等改革任务迅速落地。

关键是建网络,在做好市本级机构调整到位的同时,及时调整组建县市区国防动员办公室,同时在全市中心城区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设立基层国防动员联络点,搭建市县乡村国防动员工作网络。

抓手是促合力,工作一体联动,多次召开军地部门工作联席会议,开展联合督查,推动工作同频、训练同步、评估同考、力量同育。市县联动开展粮食应急演练、网络安全应急演练、“11·1”防空演练;与河南省国动办、广东省韶关市国动办开展省际跨区联训……初步构建起在党的统一领导下,军地既各司其职、又密切协同的国防动员新格局。

转重心,从“小盾牌”到“小推车”

孙子曰: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。人防侧重于战时防空袭灾害,通过采取“走、藏、防、消”等综合防护手段,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战争潜力,着力打造护国安民的“小盾牌”。

陈毅元帅曾说过: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。国防动员侧重于动员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,将国防潜力转换为国防实力,以应对战争和军事威胁,保家卫国,着力打造保障打赢的“小推车”。

居安思危,忘战必危。和平时期,国防意识的教育是最好的动员准备。

“科技感与历史厚重感交融,身临其境感受衡阳国防发展。”2023年6月,衡阳市虎形山人防公园全民国防教育基地VR全景参观系统一经发布,便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。这是湖南省首次将线上全景参观引入全民国防教育基地,开创全省国动系统先河。

衡阳市虎形山人防公园采用了全国首创的集人防疏散、市民休闲、国防教育、防空防灾科普教育、人防训练、爱国主义教育、党员教育、安全教育、应急避难等“九合一”融合建设模式。平时不仅是人防指挥部和专业队开展训练的基地,也是市民接受国防教育、安全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健身的场所;战时是市城区北线疏散中转地,实现了一个项目多种功能、一次投入多重回报,战备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、相互促进。

除此之外,改革以来,衡阳编印分送《图说2023衡阳国动》2万余份,推出《衡阳人防工事探寻》系列报道9集;开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》进社区、国防教育进机关媒体、防空教育进校园等“五进四化”宣传活动120余场次。

衡阳市国防动员的做法得到《解放军报》《中国国防报》等媒体的关注和推介,国防动员的衡阳做法让“小推车”跑得越来越起劲。

转方式,“单人划桨”到“众人拾柴”

过去,人防部门相对封闭,自成一体。工作自主规划、自定目标、自我推动,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较远。改革调整后,国防动员工作涉及发展与安全,平时与战时各个方面,具有跨军地、跨领域、跨部门和平战结合、军民结合的特点。国动办协调宣传、发展改革、交通运输、工业和信息化等地方部门和警备区等军事机关,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。

说起市场监督管理局,许多人认为它与国防动员没有关系。

但“市场连着战场”,战时商品、药品市场管理也落到了市场监督部门的肩上。此外,气象、邮政管理等部门也加入国防动员方阵,担负起相应职能。

“国防动员处于军地结合部,国防动员职能机构必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”衡阳市国动办(市人防办)党组副书记、副主任肖秋良介绍说,军地双方多措并举,让国防动员职能机构运转更加合理、日益高效。

国防动员因战而生、为战而备、胜战而用。一年多的时间里,衡阳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围绕机制理顺创新、省际跨区域联调联训、人防教育提升、国防动员体系培塑等工作,下真功、创实效,树标杆、优形象,国防动员能力不断提升。


来源:红网

作者:王杨 吴翰 龙琼妃

编辑:廖轩仪



相关阅读: